“之前答應孩子這次初二的期中考試要是進步了100名就給他買個iphone X,這一個行為真的看出來孩子是多愛手機了,一個多月點燈熬油的學啊,補課班的作業從來沒再用催過,上學期期末還年級170名呢,這次直接逼近前50名,老師還問我經驗,我不能說我利誘的吧,手機是給他兌現了,但是我不能總用手機誘惑孩子吧,我該怎么辦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并不困難,今天給你答案。
一、你給孩子的教育,大多都是沒有目的的
先看看下面這些場景:
1、一年級數學期中卷子發下來了,小明計算題又被扣了十幾分,把3看成8,把減法當成加法,這樣粗心的錯誤犯過太多回了。爸爸很生氣地說:“下次不許再粗心了! ”狠狠地批評了小明。
2、圓圓不愛說話,跟著媽媽出去碰到熟人總扭扭捏捏的,躲在媽媽身后不喊人。媽媽只能帶著歉意說“這孩子總這樣,老不好意思。”等熟人走后,教訓圓圓:“你這樣沒禮貌知不知道!”
3、期末考試結束了,大壯又因為語文不好掉了隊,整體成績不足班級前20名,老師唉聲嘆氣地跟大壯媽媽說是老毛病,大壯媽媽一路上就開始嘮叨了,什么就他不喜歡語文,天天讓他看書也不看,別的孩子都看你不看blabla一大堆,大壯一句沒聽進去。
這些場景熟悉嗎?這就是很多家長正在實施的所謂“教育”的“教育”。
可以這么講,你這么說話不光毫無作用,而且對孩子而言,你就是個蠻不講理的蛇精病,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粗心,孩子可能真的不懂不跟陌生人說話還叫不禮貌,孩子可能真的不喜歡語文,沒有學語文的成就感。
抱怨式和斥責式的教育根本不會解決任何問題,連1%的希望都沒有,壓根就是純副作用。
這樣的教育只會推遠孩子,根本不會給孩子樹立任何目標,而且也不能讓孩子明白任何概念,你企圖依靠一次考試就讓孩子明白粗心的范疇以及如何預防粗心有意義嗎?你企圖依靠一次陌生人的交流就讓孩子明白啥叫有禮貌可能嗎?你企圖依靠一次訓斥外加每天的嘮叨就讓孩子喜歡上一個困擾了多年的學科可能嗎?
二、目標有多重要
想知道目標感有多重要,你必須親自去體驗一下那些讓你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日夜不眠,上癮到不行的游戲。
1、簡單的獎懲機制,即時反饋
比如王者榮耀,打掉了對方主基地就是贏了,殺多少人都白扯。很多家長給孩子一個要求,還附帶了N個條件,孩子一看就明白你的小心眼兒了,這能叫獎懲嗎?這就是算計!
另外,一定要即時反饋,有的家長一整就一學期好好學習獎勵假期去哪玩一下,拜托啊大哥大姐,你家孩子要是能隱忍半年苦讀,還用得著你在這苦口婆心嗎?
所以,獎懲機制必須簡單,真的讓孩子爽,而且,獎勵最好即時反饋,分大小,大獎勵反饋慢點,小獎勵一樣不能少。
2、虛擬的物質獎勵
游戲中的貨幣等等還附帶著各種炫耀屬性,這樣的虛擬物質會滿足孩子各種欲望,包括虛榮。
教育孩子也一樣,不光是買東西,獎勵玩游戲,獎勵看動畫片,獎勵玩手機,獎勵自己支配時間,獎勵好吃的,別管大小,都是獎勵。小獎勵對應小目標而已,關鍵你需要知道你孩子喜歡什么。有些家長總是說,我孩子啥也不喜歡,小石頭就納悶了,別人家孩子都有興趣樂趣,你們家孩子難道還是石頭里出來的么?啥也不喜歡?我怎么這么不信呢!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你總鄙夷他的愛好,人家不愛跟你說了!
3、階段性目標,里程碑
完形心理,是人們固有的一套心理機制,人們都渴望一個做到一半的事情能夠被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為,往往因為這套完形機制,初戀最讓人遺憾,最讓人難以忘懷。
在游戲中,這樣的機制會驅使著人們總想去完成還沒完成的任務,不斷地去升級,這種短期階段性目標的達成會讓玩家不斷自我肯定,并且獲得虛擬尊重與認可。這種自我價值實現與尊重的上層心理需求的滿足讓玩家感覺非常良好,到最后成癮。
王者榮耀里,你的目標是打贏每一場戰役,贏了就會多一顆星,輸了星星就會變少。段位排序清清楚楚,“倔強青銅”羨慕著“榮耀黃金”,“尊貴鉑金”希望變成“最強王者”。
孩子也一樣啊,你聽過“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吧?小石頭告訴你,對于很多從小就給孩子明確的目標和獎懲的家庭而言,他們的孩子真的不用管了,因為自己習慣了,沒法不優秀,不優秀了都受不了。
但最初的過程,大家都是一樣的。
三、企業管理和家庭教育的相似度極高
1、物質獎勵
[對于企業]
別覺得一說錢就俗,你努力上班為了拯救世界嗎?如果是的話,當我沒說。
大企業都會把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干得多、干得好立刻體現在錢上,那些嘴巴伶俐就是不給錢的老板,基本祖墳都被員工罵了個遍吧。
[對于教育]
孩子最需要的那些東西就是物質激勵,可能是商品,可能是動畫片,可能是游戲等等,你給孩子的東西必須是可以被他理解的,眼下最重要的,這才能最直接的刺激到,有些家長可能就不開心了,我孩子玩游戲都著迷,我還用游戲刺激他,這行么?
對這些天真的家長小石頭只想說,你以為你不讓他玩游戲他就不玩不想了嗎?背著你干了多少事兒你知道嗎?
有些家長,真就覺得孩子是個聽話的機器人。。。。。。
2、情感和鼓勵
[對于企業]
通過上下級、辦公室之間的互動,福利、年會等方式培養工作氛圍,并且鼓勵、表揚,或者設置專門的榮譽和獎項。大公司專業的管理者都會了解下級,然后鼓勵,最后達成共識。偉大的公司都有一套偉大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是員工堅持下去的重要條件。
溝通很關鍵,良好的家庭氛圍很關鍵,不止是物質激勵,情感上的支持,信任和鼓勵太關鍵了,你總給孩子一種他就是歸屬于你的強權感,總讓孩子感覺得不到你的肯定,這事兒早晚“黃攤子”。
3、被尊重和自我實現
[對于企業]
在心理學上講,在過程中你付出的越多,認為此物品的價值越大,對該物品的執著程度成癮程度就會越大,并形成循環過程。
企業也是抓住了這一點,公司給你股份,邀請你參與決策等等,這都是讓員工感受到自己是主人的方式。他們開放平等,讓員工暢所欲言,尊重個性,尤其是創業型的公司,我們總說老板“畫餅”,但是不同的老板的“餅”真的“味道”不同,有的人就是能讓你心甘情愿地接受這張“餅”。
[對于教育]
一些家長會采取和孩子溝通、共同商量目標和完成計劃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參與計劃執行,他的主動性就會大很多。所謂“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爬完”。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點了,但很多家長還是不能執行,總是一副“老子是你爹”,“老娘是你媽”的狀態,十足難堪。
看到這里,想必已經有很多收獲了,但很多家長還是拎不清到底要物質還是精神的獎勵,真是太較真了,這倆顯然都很必要啊,建立激勵機制才是關鍵!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雷帕的獎勵實驗”。
一位叫做雷帕的心理學家,把熱愛繪畫的孩子分成了兩個小組,并采用了發獎品和表揚賞識兩種不同的激勵方式。
結果在一段時間后,僅獲物質獎勵的孩子漸漸消沉了,而在精神上獲得認可和鼓勵的孩子,在一段時間后會表現出更多的動力和激情。
雖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有物質肯定是不行的!這是一個長過程,不能只看眼前,而對精神獎勵拿捏不好的家庭,適度的物質太必要了!這是拉近關系的開始。
但一切的根本,是你要知道你孩子喜歡什么,愛好什么,重視什么,需要什么,所以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編輯者:廣州家教網(www.mjwu.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