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蟲魚鳥獸一起來玩“飛花令”——馬東瑤(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小兒憨豆今年十歲。他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散步時跟我說:“媽媽,今天我們換一條路走走,那條路很詩意。”我驚異于他說出“詩意”二字,問:“怎么詩意了?”他答道:“那里有一條小溪,水邊開滿鮮花,還有一座木頭房子。”我又問:“什么叫詩意?”他說:“就是李白看見了一定會寫首詩。”
小朋友自然還不懂從理論的高度來解釋什么叫詩意,但他有感覺,而且跟古代的詩人心意相通。這就足夠了。這也足夠說明,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詩。
那么,小朋友該如何學詩呢?詩歌之美,首先在于聲韻之美。小朋友其實有對聲韻不自覺的追求。憨豆常常會搖頭晃腦地念著從學校聽來的“地下校園民謠”。這類“民謠”內容搞笑,能迅速廣泛地在小朋友中流播,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們是押韻的。所以對于剛剛接觸古典詩詞的小朋友來說,吟誦是十分重要而又可行的學習方式,它能從聲韻節奏上培養孩子對詩詞的藝術感覺。
那么,除了吟誦,孩子需要對詩歌意思有所理解嗎?我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F在一般通行的小學語文課本要求必背的古詩詞在75首左右,有一次我問憨豆:“‘游園不值’是什么意思?”他張嘴就說:“就是那個園子不好玩,不值得去。”又一次,憨豆在一本唐詩選上看到《長恨歌》,翻了好幾頁才把內容翻完,不禁感嘆道:“這么長!能不恨嗎!”他也許是在逗趣搞笑,不過,以我們從小學詩的經歷,如果大人不加解釋,孩子是難免有這樣想當然的理解的。
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成千上萬,什么樣的作品是適合孩子學的呢?我以為,總的原則是貼近孩子的世界,表現真善美的情感。本冊以“蟲魚鳥獸”為主題。需要說明的是,只要有涉及蟲魚鳥獸描寫的內容,便在我們的選編范圍之內,而并不一定以整首詩的主旨為考慮。
《中國詩詞大會》是現在家喻戶曉的詩詞普及節目,憨豆對其中的“飛花令”最感興趣,常常要跟我“比拼”一下。我們這本書分類編選的方式其實就類似于一種變體的“飛花令”。家長可以以“蟲”“魚”“鳥”“獸”等不同的主題詞,來激發孩子記誦這些詩詞的興趣:蟲魚鳥獸都屬動物,大約每個孩子從小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有怎樣的特點?人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如何與它們相處?又如何從動物的舉止習性獲得啟示?
編輯者:廣州家教網(www.mjwu.top)